“如果一张医疗发票要走5个系统、3次人工核对,AI再聪明也省不了时间。”
——某头部财险运营总监张三
01 一场“30分钟”的理赔拉锯战
周五下午,张三收到客服转来的投诉:网约车司机李师傅上周剐蹭,理赔款迟迟不到账。
客服给出的原因是“车险保单信息录入不全”。后台截屏显示,张师傅上传的是一张平安电子保单,但字段“保险期间”被系统误判为“签单日期”,导致核保规则冲突,案件卡了整整三天。
痛点被量化:一张保单平均要经过2.8次人工校正,全公司每月为此付出4000小时人力。
02 “让保单自己开口说话”
2023年,张三的团队接入了一套快瞳保单OCR识别算法。上线第一天就遇到考验:扫描件歪了15°;
太平洋的保单把“保险期间”印成了“起讫日期”;
还有司机直接拍了手机屏幕,带着摩尔纹。
快瞳票据识别算法给出的解法很“暴力”——
先矫正:用角度检测+透视变换,把歪斜图片拉平;
再理解:NER模型把“起讫日期”自动映射成标准字段“保险期间”;
最后校验:与保司接口实时比对,发现李师傅的商业险其实已脱保,系统秒级拒赔并提示续保。
结果:单车险保单录入时间从5分钟降到1.3秒,字段准确率拉到98.7%。
一个月后,李师傅再次出险,从上传资料到结案只花了12分钟——他在司机群里发了一句“这次真快”,比任何广告都管用。
03 医疗票据的“暗礁”
车险的问题解决了,健康险的理赔又冒出新坑。
张三把2023年上半年的拒赔案件拉了个清单:
43%是因为发票明细与医保目录对不上;
21%是印章模糊被人工退回;还有重复打印发票,同一笔住院费在两家公司同时索赔
。
这一次,他们测试了医疗票据识别算法。
第一步是分类:门诊发票、住院清单、检验单……系统用ResNet+Attention先“看图说话”,准确率96%
。
第二步是标准化:算法把“0.9%氯化钠注射液”自动映射到医保目录编码“L600101”,连规格、厂家都对应上。
第三步是验真:直接调用税局接口,6要素秒级返回发票状态,假的直接拦截。
最意外的是印章检测。 过去人工审核只看有没有红章,算法却抓出了“PS合成章”——像素级异常在热力图里一片通红。上线三个月,重复报销案件下降72%。
04 当AI成为“水电煤”
张三最近算了笔账:
保单识别让车险核保人力减少40%,相当于每年省下800万元运营费用;
医疗票据识别把健康险理赔时效从平均3.4天压缩到0.8天,客户NPS提升19分。
更关键的是,系统开始反哺业务——
算法识别出的高频拒赔字段,被用来优化前端投保问卷;
医保目录的实时对齐,让精算部门第一次拿到了“带病体”真实费用分布,为新产品定价提供了数据锚点。
05 写在最后
在张三的办公室,贴着一张A4纸:“AI不是新渠道,而是旧流程的拆解和重组。”
当保单识别、医疗票据识别成为理赔环节的“水电煤”,保险科技的竞争才真正进入下半场——
谁能用更低的技术成本,把数据误差压缩到小数点后两位,谁就能在理赔这场无限游戏里活得更久。